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2022年为6月3日)庆祝。端午节的传说和由来有以下几种:
1. 祭屈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的传说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赵国忠臣屈原而设,屈原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百姓为以祭祀屈原为由,湖北、湖南等地的人民都会在端午节当天在江、湖、河等地撒菱入水或举行划龙舟竞渡的情景,以达到驱邪、辟瘟、尘患、令稼长之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2. 驱除瘟疫:还有一种传说是端午节是为了驱除瘟疫,因为五月是瘟疫流行的季节,所以人们在端午节前后都会用香、菖蒲等草药来驱驶疫气,以保佑家人平安。
3. 祈求丰收:另外还有一种传说是端午节是为了祭祀土地神、龙王,因为五月是农民大忙季节,所以人们在端午节当天会跳舞、打鼓、吹打竹管,表达对丰收的祈求。
总的来说,各地的端午节习俗略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祛疫、驱邪、祈丰的美好愿望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温馨记忆。

端午节的传说和由来 扩展

端午节传说

中国民间传说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其由来传说甚多,分别有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诗人秋瑾等,还有恶月恶日、 蓄兰沐浴、走黄巢等说法。[1][2][3]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民俗繁多复杂,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称呼,生动反映各地端午习俗有同也有异。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端午节的传说和由来 扩展


1. 是非常丰富的。
2. 传说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因为反对当时的政策而被贬到了汨罗江边。
在他流放期间,他写下了许多爱国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
后来,他听到了楚国被侵略的消息,绝望之下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人们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敬意。
3. 还有很多其他版本,比如说与驱邪避瘟、祭祀龙神等相关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视和热爱。

端午节的传说和由来